2023-07-24 浏览量:
一、校企合作的基因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说明职业院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为谋求自身发展,显然是出于“利己”的目的,但只“利己”不“利他”,自然无法与企业合作,所以“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黑暗面你知多少
1)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大部分人认为校企合作是一个很时髦的教育模式,学生毕业就到企业上班。殊不知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疯狂吸纳资本方一起联合办学,资方出钱校方出资质专业和场地,利益均沾。参与办学的企业也很可能不是什么正规单位,一个传媒公司就敢和学校合办一个传媒学院;一个劳务公司,就敢和学校办一个航空学院;一个教育咨询公司,也可以和学校合办一个电商学院,诸如此类比比皆是,这样的高职你敢读吗?
2)合作的不是教育,是利益。没有门槛和没有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的联合办学企业,根本不懂教育,企业的属性是赚钱盈利,教育的属性是奉献育人,这点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始终冲突不断。联合办学的学院对学生教育的生均投入一般都会远低于非联合办学类院校,因为企业认为应该学校投入,而学校在等待企业投入,最后吃亏的是无辜的学生,交着昂贵的学费,过着无聊无趣的大学生活,到头来一无所获。
3)管理混乱。由于企方追求的是效益,对所谓的教育管理,教育质量并不感兴趣,所以对师资的投入十分有限,一般的联合办学学校的师资水平都很有限,很多几乎是勉强维持学校运行,实在没老师就找个兼职来顶。不论是否专业出身,一个老师教5-6门专业课的现象司空见惯,课堂教学一塌糊涂,老师念课件学生睡觉的现象实属“正常”,学生能学到什么只有天知道,到头来知识没学到,规矩也没养好。
4)企业的优势很惊险。美其名曰“工学结合”,实际就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劳动力的榨取,到了大三把学生送到指定企业实习实训,学生不去还不行,学校会使出各种办法让学生参加为期半年的工学结合也是所谓的跟岗实习,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学校和企业就是工学交替中的最大受益者,但迫于胳膊拧不过大腿,学生只能按学校指示行事。
三、基于核心利益捆绑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尽管校企合作是基于核心利益的捆绑,问题是,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深度而又长久、双赢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所谓“成功”的校企合作,基本上停留在“挂牌”和向专家汇报的PPT上,多数教师对校企合作也颇有“微词”,认为企业没有尽社会责任,只是为了挣学校的钱,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似乎只对学校购买企业设备、技能大赛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兴趣。至于师资培养、学生对口就业、课程开发、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等是学校最需要的,也可以说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或利益,则基本上是虚晃一枪。而由企业主导的技能大赛事实上也是企业为了卖设备给职业学校玩的障眼法,大赛能否得奖,与学校投入在设备上的金钱有关。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即不信任,也不愿在此投入,只是企业出现“用工荒”或需要廉价劳动力时才会想到中职学校。
然而,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扮演“维稳”和次等教育的角色,也无法让当地政府、企业认同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为企业培养技能、技术人才并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与普通高中不同性质的同一层次教育。
学校抱怨企业唯利是图,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没有长远目标,有个别老师和管理层甚至认为企业老板都是奸商,与企业老板打交道要保持高度警惕。现实中,中职学校被企业“坑”的案例也相当多。其实,中职学校管理层、普通教师对校企合作的抱怨,虽说不是空穴来风,但对企业缺乏深层次的认知有关。
企业最大的责任是纳税,必须保证员工有工资发,有资本才能运行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企业第一生存法则是赢利,也就是说逐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因。企业只要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就没有被指责的理由。
学校靠纳税人供养,可以不考虑赢利,也容易站在“道德的高度”指责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没有长远目标”。世界500强的思科、微软、谷歌之所以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是由于他们的赢利能力强,抗风险的能力强,因此他们更有“长远目标”。而中小企业,赢利小,抗风险能力弱,活下去才是他们的最大目标。
因此,利益捆绑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亦即没有利益捆绑就没有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不应“耻言利”,而且作为职业技术学校,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企业“赢利”。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如希望双赢的校企合作,应重点从两方面去思考和探索,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一是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合作前的选择比合作后的经营更为重要); 二是基于利益捆绑的校企合作如何运作?